李才莲的人物生平

2024-05-19 07:35

1. 李才莲的人物生平

李才莲,茶园乡教富村河塘人,出生贫苦农家。14岁在清源小学毕业。1928年,参加秘密农会,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8月,奉令调万安文治区(黄塘)进行革命工作。这里是游击区,通过他深入群众宣传革命、发动群众起来斗争,使这个地方成为杨段县属的红色区域。1930年春,李才莲入赣南干部学校学习,结业后,分派至赣西南的上犹县工作。随后又调赣南办事处工作。1931年李才莲回上犹任中共营前区委书记。其间曾出席江西省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同年春,红军攻打赣州,他参加地方工农武装随红三军团参战。9月,任少共江西省委儿童局书记,后又转任少共江西省委书记。1933年,转任少共福建建宁中心县委书记。当他赴任至广昌县途中,正值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开始。因组织需要被留在广昌县工作。1934年7月,任少先队中央总队长。10月,任共青团中央分局书记和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主力红军长征后,他留在苏区领导群众开展游击斗争。1935年4月,游击队在瑞金铜钵山区被国民党政府军包围。突围时,警卫班的一个叛徒将他杀害,时年21岁。

李才莲的人物生平

2. 李才莲的个人简历

1927年,参加农民协会。1928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兴国暴动。历任少共上犹中心县委书记、少共广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儿童局书记、少共江西省委书记、少共福建建宁中心县委书记、少先队中央总队长等职。主力红军长征后,留苏区领导游击战争,任少共中央苏区分局书记、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1935年5月,在瑞金突围时不幸牺牲。

3. 李才莲的介绍

李才莲,男,1913年出生,兴国县茶园乡教富村人,曾任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少先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央苏区留下以项英、陈毅、贺昌、陈潭秋、瞿秋白、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梁柏台、毛泽覃、汪金祥、李才莲组成的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分局,项英任分局书记,陈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李才莲任少共中央苏区分局书记。

李才莲的介绍

4. 李莲英的人物生平

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十七日(1848年11月12日)生咸丰五年(1855)8岁净身为太监咸丰六年(1856)9岁入宫咸丰十年(1860)12岁,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随驾热河咸丰十一年(1861)13岁,咸丰帝晏驾,随两宫太后返京同治六年(1867)19岁,受封二总管同治八年(1869)21岁,安德海被杀,李莲英经授大总管光绪十四年(1888)40岁,随醇王视察海军光绪二十六年(1900)52岁,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随光绪、慈禧逃至西安光绪二十七年(1901)53岁,随驾还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60岁,慈禧归天,向隆裕献还慈禧历年赏赐宣统元年(1909)61岁,为慈禧守孝百日后,隐退宣统三年(1911)二月初四64岁,亡。葬于阜成门外海淀区八里庄西二里的恩济庄关帝庙北边李公祠。 李莲英,原名李进喜,1848年,出生在顺天府大城县,今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贾村人,祖籍山东齐河。根据其墓志铭记载,他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9岁入宫。清宫档案也证明,他的确是在咸丰七年(1857年)由郑亲王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的,但年龄是13岁。李莲英兄弟四人,排行老二,他父亲原是河间府一带的无业游民,由于经常帮助他一个没有子女的远方叔叔干活,后其叔父认其为子,并为其娶得一房妻子。由于李莲英父亲勤劳耕作,李家的日子过的也很不错。其叔父去世以后,李莲英家被迫迁往北京。在北京李莲英父母亲做制皮工作,被称为“皮硝李”。此时李家的生活状况不是很好,故李莲英入郑亲王端华府当太监。民间传说,李莲英来到北京,由于掌握了一套梳理新发型的技术,又托同乡太监沈兰玉介绍,进宫当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并由此受到慈禧宠爱。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李莲英靠梳头发家。 实际上李莲英不是特定给伺候慈禧太后梳头的。宫中倒是有个专门梳头的太监,“这是个比较得宠的老太监,温和、驯顺、斯文、有礼貌,永远从他的眼角皱纹里透出和乐的笑意来,伺候人不温不躁,恰到好处,让被伺候的人感到很舒服。宫女们跟他都很亲热,诚心诚意喊他一声刘大叔。他经常给宫女带些针针线线的东西,这是宫女们所缺的,但他不是给一个人,谁用都行。宫女们见他面有时给请个安,问他句吉祥,他总是很谦和地还个礼,不管对谁。老太后知道他的人缘好,常说:“下去,让她们给你沏口茶喝吧!”这可是天大的脸,能让宫女赏茶,在宫里这是极体面的事。刘太监连连地请跪安,说“奴才不敢承受,奴才不敢承受!”太后越给脸,他越谦虚小心,这是刘太监长期得宠的原因。--《宫女谈往录》(金易、沈义羚)然而,民间传说与墓志铭和清宫档案中记录的李莲英少年入宫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显然是编造出来的。但这种说法流传很广,甚至后来朝中大臣弹劾李莲英时,还在奏章里把李莲英叫作“小篦李”(“篦子”是过去妇女梳头的一种用具)。李莲英入宫前名叫李进喜,进宫14年后才由慈禧起名连英。他先后在奏事处和东路景仁宫当差,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16岁时,才调到长春宫慈禧跟前。此时太监安德海正得慈禧宠爱,是太后面前的大红人。两人虽同时进宫,地位却差得很远。后来安德海因过分张狂,终于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在同治八年(1869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砍头。李莲英是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他从安德海事件中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李莲英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欢喜,还能时时处处谨慎小心。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也就是对主子恭敬,对下属宽厚,多少年来不敢松懈。这也算是李莲英成功的秘诀吧。  慈禧太后爱看京戏,常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贵重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要什么?”慈禧心情不错,并未发怒。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视’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是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后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太后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同治十三年,26岁的李莲英任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这个职务一般需进宫服役30年才有资格担任,而李莲英此时进宫刚满17年。光绪五年,李莲英出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随着慈禧日益大权独揽,李莲英的声望地位也变得显赫起来。李莲英31岁时,就已经可以和敬事房大总管(清宫太监总头目)平起平坐了。光绪二十年,46岁的李莲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虽说这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但这是太监中从未有过的。雍正皇帝规定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慈禧却为李莲英突破了祖上传下来的规矩。  令人不解的是,李莲英虽受慈禧恩宠,却始终未离开过慈禧,还当上了敬事房大总管。是慈禧不愿、李莲英自己不愿还是有人从中作梗,就不得而知了。慈禧与李莲英几十年形成的感情非同一般。慈禧在政治上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心狠手辣的独裁者,但同时也是一个感情脆弱、害怕孤独的老女人。几十年来,慈禧身边的奴婢换了一茬又一茬,善解人意的,除了安德海就只有李莲英了。晚清太监刘兴桥等人回忆说,慈禧与李莲英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能化解慈禧的烦恼并最会服侍她的只有李莲英。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刘兴桥说:“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他俩都互派太监或当面问候……在西苑、颐和园居住的时候,慈禧太后还经常来找李莲英:‘连英啊!咱们遛弯去呀!’慈禧太后有时还把李莲英召到她的寝宫,谈些黄老长生之术,两人常常谈到深夜。”从这段记述可以看出,李莲英实际上成为晚年慈禧生活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伴”。李莲英为讨好慈禧要挖空了心思。有一次慈禧过寿游颐和园。李莲英为慈禧安排节目放生鸟鱼。当打开鸟笼鱼篓后,鸟鱼相继出来,没过一分钟便又回来了。这是李莲英说‘老佛爷洪福齐天,连鱼鸟都舍不得走呢’慈禧虽然知道其中必有隐情,听到李莲英的话也十分中听。便大赏李莲英。其实这都是李莲英训练出来的。把鸟鱼饿一天然后打开让其飞出,然后又在笼篓里放入食物引其而归。  慈禧对李莲英的宠信与日俱增,确实引起朝野的议论和不安。有人说李莲英权倾朝野,收受贿赂,投到他门下就能当高官;有人说他“干预朝政,广植私党”;甚至还有人说他陷害拥护维新、站在光绪一边的大臣。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称北洋海军已训练成军,奏请朝廷派大臣检阅。慈禧就派总理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前去巡阅。由于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生父,身份高贵,因此要加派太监、御医随行。而醇亲王是一个城府很深且非常谨慎的人,他主动要求派李莲英随行,以减少太后对自己的猜忌,慈禧马上批准了。醇亲王五月初一回北京复命,这时朝廷中一片不满之声。监察御史朱一新向光绪上奏,批评派李莲英随醇亲王视察海军。他们还说李莲英妄自尊大,结交地方官员,收受贿赂,理当查处。对此,清代著名维新派人士王照说,醇亲王离京后,每次接见文武官员,都让李莲英作陪。他的本意是避免揽权嫌疑,李莲英可以作证。而李莲英则记着安德海的教训,每天穿着朴实,替亲王拿着一支旱烟袋,随时装烟、递烟,回到住处则不见一个来访的人。从李莲英一向小心谨慎的表现来看,王照的说法是较为可信的。何况朱一新的奏折里没举出一桩李莲英违法的事实。慈禧问明情况后,下令将朱一新由御史降为主事。 光绪二十年,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吃了大败仗,全国舆论一片哗然。人们不敢直接批评慈禧,就把矛头指向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同时捎上了李莲英。陕西道监察御史恩溥、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吏科给事中褚成博等人纷纷上折,指责北洋海军将领贻误军机,并与总管太监李莲英暗中来往,相互包庇。其中,安维峻奏折中有“和议出自皇太后,李莲英实左右之”,说对日本的决策看起来是皇太后决定的,实际已被李莲英左右了。这句话成为人们抨击李莲英干预朝政的一大证据。实际上,安维峻本意是要求慈禧不要再事事牵制皇帝,并应严惩李鸿章。奏折中尽管涉及到李莲英,但只不过是用来做铺垫陪衬而已。慈禧异常震怒,以皇帝的名义发上谕说,天下事都要听皇太后的。随后,安维峻以“离间”皇太后与皇帝的罪名,被革职充军。朝臣们对李莲英的抨击都没有结果,主要是因为攻击都是仅凭道听途说,拿不出真凭实据。清史家分析,许多想在地方上谋官位的人都走过李莲英的门路,但他是否真的去向慈禧疏通过,谁也说不清楚。以慈禧喜怒无常的性格,就是李莲英也不敢轻举妄动。事情办成了,人们以为是李总管的作用,事情没办成,就是李总管不给面子。而多少是真、多少是假,除了太后身边的人,谁又能说得清呢? 说李莲英干预政事虽然证据不足,但他贪财却是千真万确的。曾任怀来县知县的吴永曾在《庚子西狩丛谈》中记述了他的一段亲身经历。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率光绪及百官出逃,吴永在随驾西行途中任粮台会办,掌握钱粮大权。他回忆,到山西后,太后的排场越来越大,一切费用都要地方承担,太监们则趁机勒索钱财。像首领太监以及有点权力的小太监,都需要几两或十几两银子打发。但总管太监就不同了,没有个一百两左右是绝对不行的。不仅如此,李莲英等还千方百计敲诈勒索朝中办事官员。江宁织造是内务府设在南京的机构,负责办理绸缎服装并采买各种御用物品。江宁织造每次织办服装衣料时,都要向宫中太监请示并领回画样,按图制作,这便是李莲英一伙太监索要钱财的机会。光绪十二年八月初三,江宁织造驻京人员来煜在给江宁织造广厚的信中说,李莲英借他们拿图样勒索白银120两。来煜在信中说,要是别人还能用好言好语去磨,惟有这位李总管不好对付。以慈禧的精明老练,她不可能不知道身边太监有些胡作非为,但只要他们不干预政事,把她自己侍候得舒舒服服,太监们贪点钱财在她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 慈禧与光绪不和,深受慈禧宠爱的李莲英如何在两人之间相处呢?两面讨好、八面玲珑的做法,是他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和自我保全的策略。有人说他站在太后一边,反对变法,陷害帝党,甚至还有人说光绪就是李莲英下毒害死的。但也有人说李莲英生性圆滑,两面讨好,不但太后喜欢他,就连光绪也因为从小受到他的看护而喜爱他,并夸他“忠心事主”。王照曾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慈禧率光绪和文武百官出逃后返京,走到保定住下。太后睡觉的地方被褥铺陈华美,李莲英住的稍差一点,但也很不错。而光绪睡觉的地方却很凄惨。李莲英侍候慈禧睡下后前来探望,见光绪在灯前枯坐,小太监无一人在殿内值班。一问才知皇帝竟然铺的盖的都没有,时值隆冬季节,根本无法睡觉。李莲英当即跪下抱着光绪的腿痛哭:“奴才们罪该万死!”并把自己的被褥抱来让光绪使用。光绪后来回忆西逃的苦楚时曾说:“若无李安达(对太监称安达,是一种尊敬或巴结的意思),我活不到今天。” 戊戌变法后,李莲英出言谨慎,没有鲜明地表态站在慈禧一边,慈禧从此在感情上对他有些疏远。西逃回到北京后,李莲英认为自己这一辈子侍候皇家还是尽职尽责的,可以考虑退休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慈禧死于北京西苑的仪鸾殿。李莲英办理完慈禧的丧事,于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初二,离开生活了51年的皇宫。1985年,佟洵发表文章《李莲英死因之谜》。文章中,不仅首次披露了1966年挖掘李莲英之墓的全过程,以及李莲英身首异处的真相,更提出了李莲英死于非命的观点。但在学界,却有不同的声音。唐益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这些年来,他几乎翻阅了全部的清代太监档案。对于李莲英究竟是否死于非命,他并没有给出肯定或否定的评断,但他认为,在那些流传于民间的种种说法中,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在唐益年眼中,机警圆滑的李莲英绝不可能是被宫中仇敌所杀。唐益年认为,在清朝开国之初,顺治皇帝就立了一个铁牌,规定了太监不许干预朝政,所以李莲英根本不可能参与朝廷内的党派之争,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得罪了革命党人,等他临死出宫时,对于政事更没影响了,所以杀他没任何意义。同时唐益年还认为,李莲英被悍匪杀死于讨债路上的故事更是杜撰。无论是李莲英的财富地位,还是他离宫后岁过甲子的年龄,都不可能亲自出门讨要债务。在民间,关于李莲英之死有多种说法。有传说,他死于革命党之手。因为李莲英正好死在辛亥革命时期。此外,有传言说李莲英被宫中的仇敌所害,也有人说他被杀死在去山东讨债的路上。但李莲英的过继孙女李乐正说,祖父死于痢疾,得病三四天就突然死亡。但有专家怀疑了这种解释,因为按1911年3月4日来讲,正是初春季节,这个季节得痢疾让人费解。对于这些不同版本的传言,虽然都没有找到李莲英被杀的直接证据,但专家认为,那些史料中模糊的记载,以及散布于民间的传闻,以至李莲英后人言语中的破绽,都已经暗示了李莲英之死的种种蹊跷。

5. 李小莲的光荣事迹

2012年6月12日下午15时10分左右,一疑似精神病男子潘国雄手提皮袋,来到兴宁市慢性病防治院精神科医护办公室,因潘国雄曾在该医院住院治疗过, 在场医务人员都无惕防他的举动,以为他前来看病抓药。精神科李小莲主任询问潘国雄时,潘国雄不予回答,径直走到正在工作的医生郑胜云背后,在郑胜云毫无防 备的情况下,从手提皮袋拿出一把长约30厘米的水果刀刺向郑胜云背部,郑胜云被刺倒地。见此情况,李小莲、李国庆医生、罗旭万护工迅速起身向前制止,同时 大声叫喊,让在场10多名医务人员撤离。在制止行凶和撤离中,李国庆被潘国雄追赶逼至康复区,极为危急。出于正义、责任和对同事的爱护,已撤离的李小莲、 罗旭万冒着被刺危险立即返回康复区制止潘国雄,由于潘国雄极度凶残,他们没能控制住,潘国雄向李小莲胸部、腹部各刺一刀,后经120迅速出动将李小莲送往 市人民医院,经梅州、兴宁市人民医院专家全力抢救无效光荣牺牲。

李小莲的光荣事迹

6. 李才莲的主要成就

李才莲肩负重任,紧张活动,他奔赴青塘向周爱民传达中央苏区分局决定成立中共兴胜县委和独立营的通知,并和周爱民一起研究了工作计划。他多次去瑞西县指导游击区坚壁清野,组织地方武装学习游击战的战略战术,率领红军游击队骚扰敌军,袭击敌军碉堡。他亲临于都谭头,向对岸敌人喊话,进行“策反”宣传。1935年2月,中央苏区全部丧失,国民党军队将中共中央苏区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军区机关和红军独立二十四师团团包围在于都县禾丰和黎村一带。这时,项英和陈毅接到党中央从遵义发来的“万万火急电”,指示中央苏区分局立即改变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使与游击战争环境相结合”,遂分九路突围。陈潭秋一路杀奔闽西,龚楚率一个团冲向湘西,毛泽覃率一个连冲出重围也奔往闽西。其他六路则异常惨烈,许多重要领导人或英勇牺牲,或被俘遇害,或下落不明,其中有梁柏台、阮啸仙、刘伯坚等。 李才莲率领独立第七团准备经会昌穿越敌人封锁线至汀瑞边,再转至闽赣苏区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3月11日,李才莲与项英、陈毅握手分别。陈毅神情庄重地说:“才莲同志,你是中央分局最年轻有为的委员,我相信你能率领同志们一起胜利突围。如果有可能,你们再折回头,西进宁都以北地区,去领导和恢复那个区域的游击战争。”李才莲向陈毅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坚定地说:“陈军长,你放心!我坚决完成任务!” 李才莲率领独立第七团离开上堡,沿着通向会昌的大道疾进。接连几天,部队日夜兼程,翻山越岭。七八日之后,到达汀瑞边的白竹寨。由于闽赣边敌军重兵把守,封锁严密,无法和闽赣省军区取得联系,李才莲只好带领队伍折回瑞金西部山区,与中共瑞西特委书记赖昌祚、中共瑞金县委钟德胜(后改名钟民)和钟天禧所率领的两支队伍汇合。整顿几天后,三支队伍一同开往位于瑞金西部、于都南部的铜钵山活动。同年5月的一天,因敌人“围剿”,李才莲率一部分战士钳制进攻之敌,掩护战友突围。当敌人快爬上山头时,李才莲手挥驳壳枪大喊:“同志们,坚决不投降,打啊!”战士们一跃而起,喊叫着冲向敌人。就在这时,警卫班副班长露出了贪生怕死的叛徒嘴脸,从背后瞄准李才莲,射出了罪恶的子弹。年仅22岁的李才莲,将鲜血全部洒在了铜钵山上。

7. 李莲英的轶事典故

围绕李莲英出宫和他的身后事,又有许多传说。有人说他是看到光绪弟弟载沣监国摄政,恐遭报复退居宫外;也有人说,李连英死后,宫中太监纷纷抢夺他的遗产,隆裕太后将财产全部充公;还有人说,李莲英生前得罪了许多人,出宫后深居简出,但最终还是被人在后海附近暗杀。类似传说虽十分盛行,但从当时清宫对李莲英出宫及死后的安排来看,这些传说都无法令人置信。 但是为何李莲英的墓中只剩他的头颅,而其躯体不知去向,无人得知其因。但是至少,李莲英是病死的这一说法站不住脚。作为一个太监,李莲英的身份极为卑贱。不同的是,由于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宠爱,他享受到了皇宫太监前所未有的权力和地位,金钱财富也滚滚而来。但也正因与慈禧的这层特殊关系,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李莲英的坟墓早1966年就被破坏了,只有墓志铭的拓片保留了下来。李莲英死于宣统三年,时年64岁。这时,绵延了二百多年的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灭亡只在旦夕之间。文化大革命期间李莲英的坟墓遭到挖掘,一名教师被委派下去清理,结果下去打开棺材以后发现他的棺材里只有一颗头颅和一条长辫子,尸体身躯无缘却无故消失了,具体去向无从考证,但是李莲英的碑文上面介绍其尸身是完整的,最大的可能就是生前得罪人太多了才导致死后才身首异处。比较悲惨的说,李莲英埋葬有头无身记录的档案保留在当今的清廷档案里面 。

李莲英的轶事典故

8. 李莲英出生于哪一个时代,他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李莲英(李英泰、李进喜,1848年11月12日——1911年3月4日)。
生于直隶(今河北)省大城县。1853年净身担任宦官,入郑亲王端华府。1856年进紫禁城,历任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四品花翎总管;总管太监(赏戴正二品顶戴花翎)。为人谨小慎微,深得慈禧太后器重,1871年被赐名连英(民间讹作莲英),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宣统元年(1909)隐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