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中的个人经历

2024-05-19 02:31

1. 蔡建中的个人经历

蔡建中博士,1934年出生于广州,祖籍广东东莞。现任互太纺织永远荣誉主席、江门市慈善会永远名誉会长、华南理工大学名誉教授。1969年,他与人合作开设了香港最早期的针织染厂——高泰染厂,并于上世纪80年代在香港上市。1997年,成立了互太纺织有限公司并出任公司董事局主席。2004年,互太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17亿元,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互太公司针织品出品量在全国位于第三位,互太公司也被国家统计局评为2004年全国重点行业针棉制品类十佳之一,至2011年集团市值超75亿元。事业成功后,蔡建中博士开始从事慈善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除捐助他所读过的中学、大学外,还为广州市的中学教育提供赞助资金,为母校广州市六中及广州培英中学西关分校、培英体系各学校及培英校友联会分别捐款1000万元;在华南理工大学成立50周年之际,蔡建中捐出1000万港元。蔡建中博士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点贡献,是他的心愿。至今捐资超一亿元。华工香港校友会永远名誉会长时光倒流近半世纪。1957年底,广东省田径队代表,400米中栏省市记录保持者,华工建筑系品学兼优的蔡建中同学参加完第一届全国田径运动会回到母校,便糊裏糊涂地被错误打成“右派分子” ,还被送到重机农场参加劳动。在人生最低潮和最黑暗的时刻,他默默地盘算著自己以后的人生方向。在繁重的劳动中,他表现突出,深得当时农场和重机厂领导的信任。1962年蔡建中离别了土生土长的故乡和家人,含泪只身来到人生路不熟的香港。他知道只要有毅力,有勇气,凭著华南理工培养出来的坚定不移的精神及多年在运动和农场上练就的好体格,要在香港这个华洋云集的大都市会闯出一条出路,是完全可能的。蔡建中来到香港不久,就认识了不少华工的校友。在建筑系同学的帮助下,他很快就在建筑公司找到地盤监管的工作。经过一两年的努力,蔡建中建立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他开始考虑人生大事—成家及创业。1966年中,蔡建中与香港的同门师妹,化工学院的罗同学共谐连理。婚后不久,蔡建中与友人合作开设了香港最早的针织厂—高泰染厂。由于资金不足,公司虽然能赚到钱,但只够作为滚存再投资,扩大生产,所以生活仍然十分清苦。幸得他太太在背后默默支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高泰染厂已发展成为一间颇具规模的福田纺织集团。公司并于上世纪80年代在香港上市。在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同时,不断扩大生产。他把在国内学到的一套多快好省及自行创新的方法,加上投资最新的生产设备,效益每年平均以双位数,甚至成倍增长,税后纯利以亿元计算。1996年,蔡建中校友把所持股份全数卖给合夥人,离开了曾经艰苦创业并取得成功的工厂。与此同时,蔡建中在纺织行业的友人及部分旧公司的同事,希望他带头成立一间纺织印染公司。一年后,在番禺万顷沙冲积平原中,建立起互 太纺织城,安装最新的生产设备,并很快投产。目前该厂已扩建至第四期。在蔡建中的带领下,各人努力拼搏,该厂早已收回投资成本,并以不错的回报再作投资,为未来的发展创造美好的前景。蔡建中先生是一个重情义,重感情,又念旧的人。当他来到香港不久,就参与组织成立广州六中,广州培英及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 香港校友会,并分别担任会长,名誉会长,永远名誉会长等 。他不断地把自己的成就当成母校培养他成材的结果,并把成功的经验和果实与母校分享。他曾为广州的中学教育提供赞助资金和建议,为母校广州六中及培英中学分别捐献数百万元。连他的小提琴老师何安东所在的广州培正中学,也获捐献近百万元作为何安东音乐奖学基金。他还邀请广州各中学校长到港考察及交流学习。由于他对广州的教育贡献良多,1998年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树立起“教育企业家” 的良好形像。这一切不但是母校华南理工大学校友的光荣,也是香港和广州市民的光荣。三十多年来,蔡建中校友一直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发展,早在1979年,他就带领香港校友一行三十多人回校访问,得到当时张院长的接见和招待。在华南理工大学成立50周年之际,蔡建中校友伉俪慷慨为母校未来的科技大楼捐出港币一千万。这是母校有史以来单一次性捐款最高的数字。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华南理工大学校友及全国各高校校友,能像蔡建中校友一样,对母校,社会及国家作出更大贡献。1934年蔡建中出生于广州市一个书香门第,殷实之家,祖籍广东东莞人。1948至1951年蔡建中在由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广州市培英中学西关分校读小学及初中,对西方的科学,音乐,体育,美术有了初步的接触,并产生兴趣.在学校的时候,就一直是管弦乐队及田径队的成员,他曾经是广州学生管弦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及乐团指挥,他的音乐老师是赵亮祖老师,及广州市田径代表队的成员.广州市400米中栏记录的创造者。1956年在广州第六中学高中毕业,考入华南理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1958年反右期间被划成右派,开除学籍,谴送到广州重型机器厂附属农场劳动。1962年辗转去了香港.蔡建中先生来到香港不久,就认识了不少华南理工的校友.在建筑系同学的帮助下,不久就在建筑事务所工作.由于当时香港经济正处于攀升的初期,建筑业十分蓬勃.所以华工学生特别是建筑土木系的学生,都不难找到求生的道路.经过2年的努力,蔡建中先生建立了一定的社会及人际关系,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1966年中国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一切生产几乎停顿。香港是中国的南大门,所有外国商人到中国订购货物都经香港,由于在中国订购不到货物,转而在香港订购,香港的轻工业由此起飞,尤其是纺织漂染业、制衣工业。地产市场则因中国的政局不明朗而停滞。在这个历史时刻,蔡建中把握机遇,及时由建筑行业转入漂染行业。1969年他和朋友集资港币15万元开设高泰染厂,当时由于各行各业的订单都汇集在香港,工业厂房一时供不应求,结果他们在多层工业厂房的四楼租了7000多平方英尺作为生产之用。过去一般漂染厂因排水及排蒸气的问题,大多都只能设于地面层,由于蔡建中熟悉建筑设计,把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而且把厂房的利用发挥到最有效的水平。漂染本来不是他的本行,幸好当时有两位华工校友刘家汉、霍建立在香港一家德国赫司特染料公司的化验室工作,给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指导,更重要的是给了蔡建中信心。后来霍建立干脆辞去了大公司的职位来蔡建中这间小厂任厂长,使工厂第一年的利润即超出投资的两倍。蔡建中信心大增,决定将所有利润投资到生产设备及扩大生产上去。有了第一年的良好开端,大家更加斗志激昂,厂房面积很快增加到一万平方英尺,生意额在第二年又增加了一倍,建厂时只有30多个员工,至第二年已经增了一倍,之后工厂每年的营业额都在不断地倍增,厂房不断地扩充,员工不断地增加。每年的盈利工厂都用来扩大再生产,从来不会因为盈利的倍增而产生逸乐的思想。蔡建中与厂长们还是保持原来开厂时的艰苦朴素精神,和员工打成一片。最大的转折点是在1988年,他们公司由私人有限公司而转为公众公司。由于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很多工厂都搬到大陆生产。由于内地的土地及劳动力都比香港优胜,促使各行各业在内地设厂的竞争能力大增。蔡建中他们认识到公司的发展速度已经不能再依靠利润及银行信贷来发展,而且公司经过差不多20年的发展在社会上已得到各界的认同。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并得到商业银行的支持,决定把公司由私人股份有限公司转为公众公司,并发行股票,公开在市场集资,这为公司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当时公司全年的营业额已经达到8.5亿元,纯利为8000万,向市场发行新股集资即达1.3亿多元。此举使公司的发展在资金的筹集及社会的支持方面走进一个新的里程。蔡建中他们除了在香港继续发展外,又和内地及香港一些中资机构合作,在东莞长安镇开设福安纺织染整厂,第一期投资及1.2亿港元,厂房设计完全由华工建筑系及建工系负责,保证了质量与速度,仅在一年的时间就能投入生产,之后还在不断地扩充,所有的厂房仍是由华工代为设计。如今已投资约10亿港元,员工已发展到3600人。香港仍保持约有2000员工,去年的营业额接近30亿,利润达到2亿港元。最近,蔡建中他们的公司还向海外发展,和斯里兰卡当地的商人合作开设织染厂,投资2000万美元,蔡建中他们的公司占60%,并负责生产及管理。1995年是蔡建中他们的公司成立25周年银禧大喜日子,在总结25年来的经验时,蔡建中深有体会地说:工业是要锲而不舍的扩展.建立良好的信誉,并得到各方面的支持,不断的改良和更新,更重要的是要有刻苦耐劳的精神。1997年,在蔡建中先生的领导下,现在互太公司的董事成员在万顷沙镇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建成起了互太公司的第一期厂房,并只用不到半年的时间生产线就投入了运行.在蔡建中先生任主席的董事局领导下,秉着谦和,诚信,进取,创新的管理理念,互太公司8年来发展成纺织印染行业举足轻重的业界明星。2000年9月,蔡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2004年,互太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17亿元,占万顷沙镇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3%.据国家海关总属统计,互太针织品的出口量在全国为第三位.互太公司也被国家统计局评为2004年全国重点行业针棉制品类10佳之一.历年来,政府也多次对互太公司为地方和国家作出成绩和贡献给予肯定和嘉奖。蔡建中先生的事业成功以后,由一个企业家做到了一个慈善家,他为社会各界捐资已数千万元.他回报社会,回报祖国的赤心体现最多的是在教育界.他中学,大学的母校都得到了他无私慷慨的捐助,他曾为广州市中学教育提供赞助资金和建议,曾为高中母校广州6中及初中摸小广州培英中学西关分校分别捐献数百万元:连小提琴的何安东老师所在的广州培正中学,也捐献了近百万元的何安东音乐奖学金基金。2010年4月29日,学校为蔡建中先生再次捐资重修的敬师斋,举行了隆重的落成揭幕庆典。新快报讯 记者 陈红艳夏世焱 实习生 何竹茵 通讯员 刘慧婵 报道 2000万港元!昨日,为庆祝母校60周年华诞,华南理工大学香港校友蔡建中、罗爱梅伉俪为母校捐款。这是华工两周来接受的第二次高金额单笔捐赠,加上10月底莫道明校友的6500万元捐赠,华工两周内接受捐款累计总额已超8000万元,位于国内高校受赠排行榜前列。校方介绍,2000万港元捐款中的1700万元作为校园基本建设基金,主要用于学校27号楼(建筑学专业和制图教学楼)。新快报记者了解到,50多年来,蔡建中伉俪一直非常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发展。2002年,在华工建校50周年之际,他们捐赠1000万港元,用于母校建设励吾科技大楼,这是当时华工建校以来获得的单笔最高捐款。

蔡建中的个人经历

2. 蔡建中的介绍

蔡建中,广东东莞人。现任香港互太纺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永远荣誉主席,是广州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董事,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培英校友联会永远荣誉主席。蔡建中先生于1997年投资1311万美元,在万顷沙镇创办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后再投资1.6亿美元,年产值超40亿元。1998年9月,经番禺市人民政府提名,番禺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决定,授予蔡建中先生“番禺市荣誉市民”称号。2000年9月转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2010年荣获企业管理者终身成就奖。

3. 蔡会文的人物事迹

 毁家发难的豪门逆子蔡会文是湖南攸县凉江山田人,1908年出生于攸县东南乡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蔡开先是个新发迹的暴发户,一二十年时间内就聚敛起千担租的家当,在当地算是数一数二的首富。由于没有什么文化,蔡开先在与一些劣绅的经济交往中吃了一些哑巴亏。为了保住自家的家财,也为了光宗耀祖,蔡开先发誓要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培养成读书人,让他们出人头地,使蔡家成为当地有钱又有势的绅士之家。他不惜血本,把两个儿子送去读书。两个儿子也没辜负父亲的期望,老大蔡南阶在攸县第二高等小学毕业,老二蔡会文更加争气,小学毕业后又考取了长沙长郡中学。如果按照蔡开先的安排,蔡氏兄弟凭着家庭的经济条件和自身的文化水平,在当时的社会中,完全可以走上一条飞黄腾达、高官厚禄或至少也是衣食无虞的人生道路。然而,蔡会文兄弟偏偏成为父亲眼中的逆子,走上了充满艰难险阻的革命旅程。在盘田小学读书时,15岁的蔡会文在以“我的家乡”为题的作文中写道:有山又有田,家乡叫山田。农夫做牛马,土豪像神仙。同生一块地,贫富两重天。何时得平均,我要问苍天!一次,蔡会文的堂舅张家询做寿,指名要蔡会文为其题寿联。张家询是个欺压穷苦乡亲、鱼肉乡里的劣绅,会文早就想找个机会教训他。第二天,张家询起了个大早,兴致勃勃地来看贴在大门旁的寿联,结果被气得目瞪口呆。对联上竟写着:家家为你,吃了肿肚烂肠。询询斥汝,听着改喜为丧。1925年下半年,蔡会文考取了长沙长郡中学。此时的长沙,是湖南革命的中心。各种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早就具有强烈民主革命意识的蔡会文,自觉地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在斗争中,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决心彻底背叛自己的阶级,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1926年底,蔡会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寒假,根据党组织的安排,蔡会文回到家乡开展工农革命运动,发动群众成立农民协会,展开与土豪劣绅的斗争。他一进家门,就把父母叫到一起,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要破产!把粮食、田土、山林分给农民!”一席话把父亲气得如丧考妣,嚎啕大哭。想不到自己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家业竟要败在自己亲生儿子手中!几天后,在山田乡农民协会成立大会上,蔡会文首先安排苦大仇深的贫雇农诉苦,然后自己走上主席台,号召大家团结起来,谋求自身的翻身解放。会后,蔡会文将参加大会的贫苦农民带到自己家里,开仓分谷。每个贫苦农民都分得一担粮食和一块银元。蔡会文革命从自己家里开始,在当地成为佳话,山田乡的工农革命运动从此轰轰烈烈,土豪劣绅吓得惶惶不可终日。马日事变后,省会长沙血风腥雨,被反动派通缉追捕的蔡会文,从长沙潜回家乡,准备筹措盘缠前往武汉寻找党组织。当他背着行李要出门时,一向疼爱儿子的母亲竟跪在大门口,边哭边数落:崽呀!你当真吃了迷魂汤吗?你看看外面死了多少人呀?你不为自己着想,难道也不为我们这两个老骨头想想?蔡会文轻轻地扶起母亲,回答道:“娘!请恕儿不孝,我这一生只信奉共产主义,其他事无法顾上了!”他擦干母亲的泪水,毅然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离开家乡后,蔡会文在武汉找到了党组织,被党组织安排在北伐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当年秋,蔡会文随部队参加了举世闻名的秋收起义,并随毛泽东来到井冈山,参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几年革命斗争的考验,使蔡会文迅速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红军干部。1930年7月,红四军在福建长汀扩编为红一军团。由于蔡会文的杰出才能,他和罗荣桓一起,由毛泽东亲自提议,由支队政委破格提拔为军政委,担任红三军政委。此时的蔡会文,年仅22岁。他和军长黄公略一道,领导部队积极参加了第一、二、三次反“回剿”斗争,与兄弟部队一道,粉碎了蒋介石消灭红军的阴谋。毛泽东在一首词中写道:“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这不仅是对黄公略的赞许,也是对蔡会文和红三军全体将士的高度评价!1932年10月为了巩固中央苏区的西翼,加强湘赣苏区军事领导力量,中央军委派蔡会文和萧克来到湘赣苏区工作。蔡会文任湘赣省军区总指挥、总政委兼红八军政委,主持湘赣苏区的军事工作,萧克任红八军军长。当时,敌人已经完成了对湘赣苏区第四次“围剿”的部署,兵力达12万人,而湘赣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总计1万多人,敌强我弱,形势异常严峻。为了粉碎敌人阴谋,蔡会文果断决定避敌锋芒,率部队转移到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遂、万、泰山区,对部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整训。此举使部队的军事技术和战斗力空前提高。然后,蔡会文和他的战友们一道,灵活运用中央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在一系列的战斗中连连告捷。在遂川雩田圩,击溃敌十八师之一旅;莲花浯塘战斗,击溃敌六十三师的1个团。尤其是1933年5月的茶陵九渡冲和莲花棠战斗,击败敌六十三师的4个团,消灭其大部,俘虏2000多人,击毙敌副旅长,又连续击溃增援之敌十九、六十二师,缴获了3个师的大部分武器辎重和一部无线电台,获得了湘赣苏区空前未有的胜利,从而粉碎了敌人对湘赣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如果说,在中央苏区工作,蔡会文是一帆风顺的话,那么在湘赣苏区期间则是厄运不断。正当蔡会文施展身手准备大展宏图时,来自自己队伍内部的打击和迫害接踵而来。当时“左”倾错误路线在党内已占据统治地位。中央红军和中央根据地的缔造者毛泽东被剥夺了红军领导职务。在湘赣苏区,这种“左”倾错误路线被混入党内的投机分子所利用,从而使斗争更加复杂化。蔡会文刚来湘赣时,怀有个人野心的省委副书记刘士杰,便拉拢蔡会文,企图搞垮省委书记王首道,自己取而代之。蔡会文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并坚决抵制了“左”倾路线错误的军事指挥。从此,蔡会文便成为他们攫取权力的眼中钉、肉中刺。当湘赣省委被中央苏区局错误改组后,蔡会文也被免去省军区政委职务。九渡冲大捷后,敌人制造了莲花浯塘血案,血腥屠杀浯塘当地群众106人。这给刘士杰、陈洪时一伙制造了口实,说“蔡会文放弃胜仗不打打败仗”,“浯塘血案”是蔡会文“右倾机会主义地动摇”造成的后果,强迫蔡会文写检查,作检讨。以后,刘士杰多次向中央局汇报,诬告蔡会文“不会打仗”,要求派个懂军事的同志来湘赣工作。1933年10月,蔡会文被迫辞去红八军(红十七师)政委职务,回省军区专门从事地方武装的领导工作。蔡会文调离主力红军后,省军区便开始了对他批判。1933年11月湘赣省第三次党代会后,有人更提出不要打“死老虎”(指原湘赣省委书记王首道),要打“活老虎”,又对蔡会文进行了无情打击,残酷斗争。刘士杰一伙更是欲置蔡会文于死地而后快。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企图从蔡会文的家庭出身上打开缺口。这年的秋天,刘士杰派出一支武装小分队专程赶到数百里外的攸县凉江,将蔡会文的老母亲捉到永新关押数月。为了不连累儿子,老人趁人不备,跳入滚滚东去的禾水河。这一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在蔡会文心目中,母亲是位对子女关怀备至的慈母。她虽然是富有家庭的主妇,但并不刻薄,待人不乏善良,周围的穷人时常得到她的接济;两个儿子走上革命道路,她虽然不情愿,但也给予了相当的理解和宽容。今天为了不连累自己,竟毅然走上了不归路,身为人子,怎不悲痛万分?!蔡会文强忍住内心悲痛,揩干眼泪继续工作。1934年1月,蔡会文在湘赣苏区的最后一项职务:湘赣军区总指挥也被撤销,被派往中央红军大学学习。但是蔡会文对这一系列接踵而来的打击,始终以共产党员的宽阔胸襟,坦然面对。一方面,他坚持真理,与“左”倾错误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无论是在同反对王首道、张启龙、李天柱等湘赣苏区创始人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还是在确定湘赣红军的行动方针上,总是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自己身处逆镜,对自己的批判不断升级时,蔡会文还跟萧克、王震一道,向省委书记任弼时担保湘赣省苏维埃主席张启龙不是反革命,极力为其辩护,使张启龙在刘士杰这个投机分子手里免除了杀身之祸。当战斗累次失利,省委不反省自身指导思想的失误,反而要追究具体指挥战斗的指挥员责任时,蔡会文不顾自己的艰难处境,主动承担了责任,认为这是由于“在部队中没有广泛的开展反对以我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斗争,所以又重复出现这样的错误”,从而为革命保护了一批优秀领导骨干。另一方面,蔡会文从革命的整体利益出发,顾全大局,委曲求全,他不顾个人恩怨,更加勤勤恳恳地工作,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并竭尽全力减少因“左”倾路线给革命事业带来的损失。晚上,他背着妻子关上门违心地写“检查”,白天他又精神抖擞地指挥作战,冲锋陷阵。这一秘密有一天终于被他妻子发现,她抚摸着蔡会文因作战负伤被包扎的前额,气愤地说:“世界上哪有这样跟敌人拼命的‘右’倾!”并要冲出去跟那些人讲理。蔡会文拦在门口,将妻子揽在怀中,充满信心地说:“历史会证明我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只要革命能胜利,我个人受再大的委屈也心甘情愿!”1934年2月,蔡会文被“左”倾错误路线排挤出湘赣苏区。他怀着依恋,怀着忧虑,告别了湘赣边这块英雄的土地,告别了不久即将分娩的妻子(谁知竟是永别)。临行时,蔡会文向省委写了一封信。信的最后是勉励战友和同志们为苏维埃新中国而斗争!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举行战略转移。蔡会文受任于危难之际,任赣南军区司令员,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2月,所有留在苏区的革命武装被敌10多万兵力全部围困在于都和赣县之间狭小的仁凤山地区,形势十分严峻。中央分局决定机关和部队分路突围。蔡会文率领赣南省委机关和部队,奉命向油山方向挺进。一路上,蔡会文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他手持一挺机关枪,身先士卒,冲在队伍的最前面。由于敌人的重重阻截,出发时180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80多人,省委书记阮啸仙壮烈牺牲,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负伤被俘。身负重任的蔡会文始终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影响和鼓励全体指战员。队伍到了桃江,几批被打散的战士陆续归队,队伍又达到了300多人。端详着一张张布满硝烟却刚毅的脸孔,蔡会文异常激动,诗兴勃发:三月渡桃江,江水滔滔不绝,休道人饥马乏,三军心似铁,过关斩将敌胆寒,破贼围千叠,指顾油山在望,喜遂风云合!晓星还挂在东方的天幕上,树林草丛中一片宁静,疲惫不堪的战士们还都在睡梦中,省委书记陈丕显一觉醒来,下意识地摸了摸自突围以来与他形影不离的蔡会文的铺位,竟没有摸到人。他一惊,嚯地爬起察看,只见蔡会文正伫立在哨位上站岗。想起突围以来蔡会文一路对他的关怀和照顾,陈丕显激动地说:“司令员,你也该休息一阵子。”“阿丕,你就醒了。”蔡会文笑着递给陈丕显一张纸。“这是我刚刚在膝盖上写的一首诗,题目是《突围行军记事》,帮我看看。”料峭春寒融,强敌跟踪,夜行山谷月朦胧。林密坑深惊敌胆,莫辩西东,血染遍山红。士气豪雄,餐风饮露志如虹,倦卧茅丛石作枕,若醉春风!几十年以来,陈丕显一直珍藏着蔡会文这些充满革命豪情的瑰丽诗篇。一提及蔡会文,陈丕显总会回忆起蔡会文当时朗诵这首诗时脸上所洋溢的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念的神采。中央苏区突围部队在油山会师后,由项英、陈毅、蔡会文、杨尚奎、陈丕显等人组成了赣粤边游击总指挥部,领导粤赣边区的武装斗争。不久召开的长岭干部会议上,确定蔡会文率所部300多人到湖南的汝城、桂东一带建立游击区。在桂东的赤水仙,中共湘粤赣特委和游击支队成立。蔡会文任游击队支队长兼政委,会议决定以赤水仙为支队总指挥部,桂东县的东边山和西边山为活动中心,在湘粤赣三省边界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湘粤赣游击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红军游击队的不断壮大,引起了湘粤赣三省敌人的极大恐慌。他们调集三个正规师,纠集游击根据地周边十几个县的反动地主武装,总兵力达三四万人,以东边山为主要目标,对仅数百人的湘粤赣边游击支队进行大规模军事“清剿”,还在纵横几百里的游击区内,实行歹毒的“三光”政策,到处纵火烧山,洗劫村寨,强迫群众移民并村,企图切断游击队与群众的联系。敌人的这一诡计暂时也收到“成效”,红军游击队的给养极度困难,战士们长年露宿,几天见不到一粒米,全靠野果野菜充饥。一些不坚定分子纷纷投敌叛变,成为可耻的叛徒,连一批高级干部如湘赣省委书记陈洪时、军区参谋长龚楚、红独立四团团长李宗保等也相继叛变投敌。尤其可恨的是龚楚、李宗保这伙叛徒,他们熟悉游击队活动规律,带领敌人不时突袭游击队,给革命造成巨大损失。面临这种极端困难的局面,蔡会文镇定自如,他一方面将部队分成若干小分队,走下山深入群众,秘密发展党组织,取得群众对游击战争的支持;另一方面他组织对干部战士进行革命气节和革命信念教育,他经常深入到各个小分队的驻地,找干部战士谈心。他以自己成长过程为例,说:我是地主出身,不搞革命,完全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为什么要钻进深山吃苦?就是因为我相信共产主义,我要为它的实现奋斗终生。现在革命并没有失败,而只是处于低潮,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决不能丧失信心,不能悲观失望,更不能动摇叛变!战士们听着蔡会文既亲切又坚定的教诲,回想起司令员平时与大家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的模范行为,纷纷表示: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都要把革命红旗扛到底,哪怕是只剩下一个人,也决不变革命。1936年初春,在与粤敌余汉谋部的遭遇战中,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部队被打散,蔡会文身边只剩下8名战士。望着又累又饿、极度疲劳的战士,蔡会文安排中队干部陈钧亮下山买粮,谁知陈钧亮一下山就被捕叛变,并带着敌人包围了部队驻地,听到枪声,蔡会文一跃而起,指挥战士们突围。激战中,蔡会文身负重伤,不幸被俘。敌人寻来一张竹椅,要把蔡会文抬回去请功。蔡会文一苏醒,就挣扎着要从竹椅中跳出来,并破口大骂叛徒和敌人,叛徒陈钧亮恼羞成怒,竟抽出一把马刀,残忍地割断了蔡会文的脖子,顿时,鲜血和草汁从蔡会文的咽喉里一齐喷出。蔡会文用他28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信念之歌、理想之歌!他的英名将伴随着他用青春和鲜血灌溉的共产主义事业万古长青!

蔡会文的人物事迹

4. 蔡省三的个人事迹

1975年,他作为政府特赦的最后一批战犯,赴台不成后留港,为多家香港媒体撰稿,成为专栏作家。他为香港《新报》特辟《蔡省三专栏》,每天写时事评述,文章同时在香港、台北、美国旧金山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见报。《专栏》办了整整14年,发表了数千篇文章。蔡省三认真践行“不为任何人操纵,只属于真理”的格言,在文章中立场公允,坚持正义,不为个人所喜而溢美,也不为个人所恶而随意贬诋。他思维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还有对事物认识的超前性,是一般作家和评论家难以比拟的。是一只敢说真话的‘喇叭”。 期间,蔡省三还同妻子合著出版了《蒋经国与苏联》、《蒋经国系史话》等书。1991年12月,台湾作家联谊会邀请蔡省三以“自由作家”的身份访台,并要求他不公开露面,不发表言论、演说。

5. 蔡钧的个人事迹

1897年7月以后任上海道台。次年2月28日和3月4日,驻沪领事团和法国领事白藻泰分别提出扩张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要求,均遭其拒绝。4月底受两江总督刘坤一委任,督办吴淞开埠工程总局。6月底,法国领事又向其交涉办理转移四明公所产权手续,以便起造学校和医院。因违背1878年协议,遭拒绝。法方单独采取行动,致发生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法方乘机提出酝酿已久的扩张租界要求。清廷因蔡对此事态度强硬,在公使团的压力下,于1899年将其撤职。1901年又以四品候补京堂任驻日本公使。1903年为防止知识界受民主思想的影响,电请清廷停派留日学生。当留日学生组织义勇队赴内地参加拒俄运动时,蔡致电两江总督端方,请“饬各州县严密查拿”。7月,被清政府召回,在上海办《南方报》,为中英文合刊,1908年2月停刊。

蔡钧的个人事迹

6. 蔡建林的个人简历

1977.08—1978.02 文成县珊溪耐火陶瓷厂工人;1978.02—1980.06 基建工程兵第851大队战士、文书、副班长;1980.06—1981.12 基建工程兵青藏公路指挥所教导大队学员;1981.12—1983.11 基建工程兵第851团卫生队司务长、组织股干事、政治处秘书;1983.11—1985.07 基建工程兵第11支队(青藏公路指挥部)政治部干部科副连干事;1985.07—1986.07 武警交通第一总队政治部干部处副连干事;1986.07—1987.09 武警交通第二支队政治处干部股正连职副股长;1987.09—1988.07 武警交通第二支队政治处干部股副营职股长;1988.07—1992.07 武警交通第二支队政治处干部股正营职股长(其中1989.09-1991.07陕西省委党校党政干部管理专业学习);1992.07—1995.09 温州市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干事;1995.09—1998.02 温州市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副处级干事;1998.02—1999.05 温州市委组织部参照办副主任;1999.05—2002.04 温州市委组织部参照办副主任、主任科员;2002.04—2005.07 温州市委组织部干部综合处副处长、参照办副主任、主任科员;2005.07— 温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党委委员、人事处处长。

7. 蔡建国的个人履历

历任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2010年12月任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分管文教宣传处等工作。

蔡建国的个人履历

8. 蔡建国的人物经历

1975年8月-1979年10月 远安县洋坪公社莲花大队下乡;1979年10月-1981年9月 宜昌地区财贸学校学习;1981年9月-1983年5月 远安县土产公司职员;1983年5月-1984年10月 远安县供销社职工;1984年10月-1986年5月 远安县供销社农贸公社经理、书记;1986年5月-1986年11月 远安县供销社副主任;1986年11月-1990年10月 远安县苟家垭区公所区长,苟家垭镇党委副书记、镇长;1990年10月-1994年1月远安县经委主任(其间:1989年8月-1992年10月武汉大学在职大专班学习);1994年1月-1997年9月 远安县政府副县长;1997年9月-1999年11月 远安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其间:1996年8月-1998年12月中央党校在职大学班学习);1999年11月-2000年2月 宜昌市伍家岗区委副书记、区政府代区长;2000年2月-2002年12月 宜昌市伍家岗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2002年12月-2003年8月 宜昌市伍家岗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2003年8月-2004年1月 宜昌市伍家岗区委书记;2004年1月-2011年10月 宜昌市伍家岗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2009年4月明确副厅级(其间:2004年4月-5月浙江宁波市海曙区挂职,任区委副书记,2010年4月湖北省委党校学习,2010年5月-10月深圳市福田区挂职,任区长助理);2011年10月-2012年1月 宜昌市委副秘书长(副厅);2012年1月-政协宜昌市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