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学的阴阳学说

2024-05-19 13:55

1. 中医五行学的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五行学的阴阳学说

2.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吗?

与大家讲解古人的宇宙观:阴阳和五行学说,也是学习易学的基础。

3. 中医的的阴阳五行理论是迷信还是科学?

中医经常讲“阴阳五行”,这阴阳五行是啥东西?是不是迷信?
我们首先来看看啥是阴阳五行。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着的;“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它是构成物质世界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这五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孳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构成了物质世界。
中医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并成为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四点:
一是阴阳对立制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寒与热等。阴阳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取得动态平衡,这时人体“阴平阳秘”,则无病。如果人体这种阴阳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出现“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则为病。
二是阴阳互根互用。“互根”,指阴阳的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例如: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寒,就谈不上热。“互用”,指阴阳双方互相依存的关系。如物质属阴,功能属阳,功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物质和没有物质运动的功能,两者总是相互依存的。
三是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故有“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说。但这种“消长”要有度,超过限度则打破相对的平衡而发为病。
四是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五行学说的内容是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相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事物之间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互促进、助长和资生。
相克:事物之间相互抑制和制约。
相乘:有两种情况,一是一方过于强盛,克制对方太过;二是一方太弱,另一方对它的克制相对增强。
相侮:被克制的一方过于强盛,反过来克制对方。
由此可见,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不是迷信,它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与“风水先生”的“看阴阳”,完全是两码事。

中医的的阴阳五行理论是迷信还是科学?

4. 中医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各是什么?

中医五行 “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为肝。 “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为肺。 “水曰润下”,代表了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为肾。 “土爰稼樯”,代表了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为脾(约相当于解剖学上之胰脏,而非脾脏)。 “火曰炎上”,代表了温热、向上等性质,在人体为心。  阴阳哲学研究的是天地变化之道,万物运行的法则,生命变化的规律,生命内部的制约和支持关系,生命力的源头。这五点是对《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阴阳五行理论内容的提炼:    第一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天地生成和变化。中国古代认为在混沌之后,清阳上浮为天,浊阴下沉为地,所以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又认为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 。而这一过程和天地生成过程构成了天地之间的物质循环。    第二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万物运行的法则。阴阳用来阐述运动的不同方式、方向和结果 。    第三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变化规律。中国古代用生、长、收、藏来说明生命的变化形式和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实现的力量就是阴阳 。    阴阳用来说明生命变化形式的“生、长、收、藏”。推动了生命过程的“生、长、化、收、藏”,形成终而复始的运动,这正是五行理论的内容之一。这也充分表明了五行理论是用来解释和落实阴阳理论的。    第四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内部的制约和支持关系 。    第五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能力的源头。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医家都是用“神明”来描述生命的生灭现象和能力 。阴阳正是这种生灭现象发生的原因,因此也就是用来理解生命现象的。    上述五个方面代表了中国古代对天地、生命的基本看法,被《黄帝内经》归结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5. 中医也符合科学么,阴阳五行的理论是否可信?

这个不是说是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而且正是因为如此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成体系,而且对于当代的中医已经相对于完善,所以从某些意义上来讲,阴阳五行的理论也是根据人体的需要和平衡才产生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这种理论也是符合科学的,总的来说,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思考问题。
1,中医文化历史悠久且源远流长,所以从某些意义上来讲,在不断的完善发展过程中,自成体系。其实对我们来说,中医药文化确实源远流长,而且正是因为如此,在各个朝代时期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发展,最终自成体系形成了一门科学,而且中医也是根据人体的四季变化,平衡人体内部的环境,达到驱邪避气养人的目的。
2,中医药的阴阳五行是完全根据人体和外界的环境所形成的理论也符合事实依据。其实不得不说的是中医文化历史悠久,解释了无数的先知,在经过漫长的生活中不断的结合人体与自然界的环境变化,达到了阴阳五行的平衡,所以这是因为如此这门理论是完全符合科学依据的,而且,也是根据人体的四季变化所形成的理论。
3,在时代高速发展今天,尽管中医逐步的被淘汰,但中医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得到了传承。其实不得不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医文化逐步被外来西医文化所取代,但是在社会发展今天,更应该注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而且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更值得被珍藏。
其实对我们来说,中医是结合人体和四级的变化,不断协调身体内部与外界的平衡,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不断漫长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步的完善且自成体系,因此阴阳五行的理论是完全可信的,而且也是符合人体的平衡。

中医也符合科学么,阴阳五行的理论是否可信?

6. 你认同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吗?

    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中医的五行学说是奠定了整个中医的基础的重要理论。中医也是在我国发展千百年以来比较成熟的一门学科,我国到现在都有很多神奇的老中医,能够让人起死回生。

    中医和西医所研究的方向是不同的,西医研究的是人体的结构,而中医研究的是人体的阴阳平衡。中医学上讲阴阳失衡就会生病,这种理论虽然听起来比较玄幻,但是确实是,真实存在了我国好几千年的历史中。但是随着西方医学的发展,我国传统的中医学看似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特别是对于五行学说这种比较基础的观念。中医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质疑。

    作为一名医学生来讲,我对于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还是比较认同的。虽然阴阳五行理论现在无法被科学所认同,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摒弃中医的理由。我们目前科学的发展是难以证实万物相生相克,以及五行之间能量运转,这种存在于宇宙当中的大规律的。但是这并不是怀疑中医的理由。就像如今我们也不能将中医理论中的经脉和穴位与科学论证的方式进行认证,但是没有人否认经脉穴位,这些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中医无法得到科学的证实,只是因为当今社会科学的发展,还是有所不足的,我们是无法真正的认识到中医理论的正确性,以及中医学的优点的,特别是无法用科学手段来加以证实。

     无论怎样,中医永远都是我们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治病救人的重要方式,作为一名西医学生来讲,中医更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7.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由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简单的说属于系统的理论逻辑与逻辑认识方法的关系。我在此整理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简介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医阴阳学说应用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阐释人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此外,经络亦可分为阳经、阴经等等。
         2、概括人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止。
         3、说明人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还被中医学用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失衡所致。阴阳失调的表现形式很多,可归纳为阴或阳的偏盛偏衰,以及对另一方的累及等,这些可统称为“阴阳不和”。许多情况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邪抗争,各有胜负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作以概括性的解释。
         阴阳偏胜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是指在邪气作用下(或本身机能病理性亢奋)所致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阴虚)和阳偏衰(阳虚),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素问 "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由于阳虚,不能制约阴寒,可出现虚寒征象,即阳消阴长,“阳虚则寒”;阴虚,无力制约阳,可出现虚热征象,即阴消阳长,“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指体内的正气,特别是阴液与阳气之间的病理关系,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阴阳互损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阴阳互损的最终表现为“阴阳俱损”、“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指阴阳失调所表现出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就是说明这类病理情况。
         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由于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对于任何疾病,无论其病情如何复杂多变,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诊断。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既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又可以用阴阳来分析四诊。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低微者属阴;脉象浮、数、洪大者属阳,沉、迟、细小者属阴等等。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实证属阳,热证属阳;而病位在里属阴,虚证属阴,寒证属阴等。
         在决定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时,中医学也是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的。如对于阳邪过盛所致的实热证,以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凉药物清热;对于阴盛所致的寒实证,则应以寒者热之的原则用温热药来祛寒。而对于阴虚所致的虚热证,要以滋阴药以补虚;对于阳虚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温阳药以补阳。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就必须阴阳两补。
         阴阳学说还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味,并用以指导临床使用。一般来说,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味酸、苦、咸者属阴,味辛、甘、淡者属阳;具有收敛、沉降作用者属阴,而具发散、升浮作用者属阳。在临床用药时,应当根据疾病的阴阳性质决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用药。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8. 以科学观点论中医五行

五行就是五种具有能量的物质的运行和运动变化。
  
  
 金曰肃降,金曰从革,金曰容平,金主气,金主秋天。金就是一种刚强、严肃、收敛、下降的能量和物质,能顺从而改变。金属制造的器物,棉花制成的衣服和布料,都有延展性,就是金的顺从改变。金曰从革,就是指金有可塑性,可以顺从而改变。塑料因为有可塑性,所以也属于金,最近发明了木薯环保塑料袋。金像天,包容万物,从容而平定。金是五行能量物质中最刚健有力的,所以主气,是五行能量物质中最强最有力的。有形的金是金玉,无形的金就是人身的正气。
  
 木曰生发,木曰曲直,木日发陈,木主春天。木就是一种柔和的生机勃勃的活泼向上的能量和物质。木就像树木,就像橡皮筋,能曲能直,伸缩自如。春天万象更新,推陈出新,就是木的生发能量在起作用。
  
 水曰润下,水像月亮,上善若水,水主冬天。水就是一种向下流动滋润万物的能量和物质,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最善良,最低调,与世无争,清净静默。
  
 火曰炎上,火像太阳,火主夏天。火就是一种向上蒸腾,温暖、照耀、催熟万物的能量和物质。
  
 土曰稼穑,土曰中和,土主运化,土主长夏和四季末月。万物土中生,庄稼粮食蔬果都是土中生长出来的。土无形就是一团中和之气,能将营养物质运输并转化到万物中去。土有形就是大地土壤。